【我在北京送快递】读后有感
2025年清明节前最后一个摸鱼下午,我在工位上看完了这本书。合上手机时才发现,已临近下班,但书里那些话还在脑子里嗡嗡响。所以迫不及待记下此刻感想。
感悟
别被书名骗了,这本书不是单单写了送快递,而是作者用20年的时间打了19份工的记录,送快递只是其中一章篇幅而言。对我来说,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纪实文学,胜过之前看的莫言和余华的文学著作。可能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,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却有着微小理想的打工人工作记录与自我剖析。
他的一些特质在某种程度上跟我一个朋友也很像:
1.对物质没要求,对精神特较真。大鱼大肉喜欢吃,馒头蘸酱也能吃的开心,衣服穿的实用就行。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,爱好与追求,没有过度社会化。
2.敏感却不矫情,善良但有原则。虽说是个高敏i人,但当经历了很多不公和艰难困苦后,并不会常抱怨,即使内心已经非常的痛苦委屈,但依旧会把事情做好,有着一颗纯良和积极向上的心。
3.做事认真负责。是个做事非常靠谱的人,能让人很放心的把事情交给他,这点他离职后,共事的同事以及身边朋友不舍能看出作者是个人缘非常好的人;
4.非常强的感知力和内省能力。会有记录的习惯,对一些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处事原则;
5.遇事不争不抢。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,恐惧社交,所以害怕与人纠纷,甚至可能为此损害一些自己的利益。
整本书都在回答一个问题:打工打得这么累,到底图什么?我想,从头到尾作者在意的,是无意义感。之所以一直都在逃离人群,逃离既定的轨道,是他不想被那种虚无吞噬掉。他所能寻找到的最低成本的自由和自我救赎方式就是读书。通过阅读寻找自我,通过写作释放自我。而这恰恰是一直以来我想要寻找的,只是他的理解比我更深刻,并且他用文字记录下来了,这很值得我学习。
也看了书中的一些书评,有人觉得这个作者是有点毛病在身上的。社会化不足,连基本的社会技能都缺乏,换了这么多工作还是一事无成,是窝囊、是草包。但我却觉得,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,它只是“存在”,就像大地万物存在于这世间一样自然,不必去对它做什么评价。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。诚然,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确实能给人带来不被影响的自由,但只要自己内心自洽自得,这和不失为是另一种成功呢?人生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的途径,而是所有的经验、感受、思考和领悟本身。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,我都不认为是蹉跎岁月。
另外书里还有关于对父母的看法,也非常发人省醒。作者在书中说道:“因为在社会上和人打交道吃了太多亏,我渐渐把这归咎到我父母身上,我怪他们没有提醒过我。”因此他对父母是有一定抱怨在身上的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父母没错,怪父母也没错。父母将他们那个年代的规矩教给孩子,孩子进社会以后按照父母教的去做,发现行不通,怪父母也是人之常情;反之如果孩子知错不改,一昧埋怨,不向自身求索,也不应该。当然,也有高明的父母,能跟得上时代变化,教给孩子的是新规矩,那他们的孩子自然可以省去试错的成本。这种结构性的矛盾,没有对错。
书摘
“由此我想到,所谓的自由,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,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。”
“其实我想说的自由,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,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。”
“我极少告诉别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,我体内的负面感受很难挥发掉,而这使我在阅读时变得更容易被感动。”
“我之所以去尝试除了面对面交流以外的一切表达形式,只是为了表达有些我在面对面交流时无法表达的内容。”
“而且越是重视的朋友,我打交道时越拘谨,而面对不那么重视的熟人时,我反倒轻松得多。”
┭┮﹏┭┮真的太太太共鸣了!!真的是我的嘴替了。